导航
首页»科幻片 »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

主演:
胡静 木村沙也果 王俊凯 原田由香 陈百祥 
备注:
已完结
扩展:
未知
点击:
0
地区:
香港
导演:
温流 
年代:
2023 
更新:
2024-01-05
语言:
剧情: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目录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细说民详细
暴风播放器-电脑手机播放-无法播放换线路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剧情简介
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目录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的生平简介细说民国大文人怎么样黄侃一生结了九次婚,娶了两个女学生,为何还被人称作“国学大师”?黄侃对刘师培有多好黄侃对刘师培非常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诚地拜刘师培为师。在当时,黄侃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被誉为“国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和声望已经与刘师培相当。但是,黄侃非常敬重刘师培的学问和才华,认为刘师培是他的老师,于是他便向刘师培表达了拜师的意愿。第二天早上,黄侃备香案,正式向刘师培行拜师大礼,刘师培也端坐椅上坦然受之。2. 尊崇和纪念刘师培。刘师培去世后,黄侃非常悲痛,他跟人聊起刘师培总是叨念受刘师教益良多,样子虔诚,令人为之动容。黄侃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多次记下“今日先师仪征刘君诞辰”之类的话语,以示对刘师培的纪念。3. 对刘师培的孝顺和照顾。黄侃对刘师培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在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对刘师培的敬重和感激,还在生活上对刘师培进行照顾和关心。例如,他曾亲自为刘师培送药治病,还曾为刘师培送去酒食等物品。总的来说,黄侃对刘师培非常好,他对刘师培的敬重、感激和照顾都体现了他为人正直、尊重长辈和重视友情的品质。 黄侃的生平简介黄侃,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精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二十世纪有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潘氏为其婿)、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 和《广韵》 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等。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的青石中学,有一所黄侃图书馆。治学之余,藏书丰富,藏书3万册,因南京沦陷而精华散尽。目录学家汪国垣记其“唐以前类书和丛书较多,至集部则选择颇严”。1947年其夫人黄菊英将藏书5 000册捐给湖北省图书馆,其中黄侃批校本有60余册,珍本百余册。有《黄季刚先生遗书目录》。细说民国大文人怎么样最近读《白鹿原》的间歇,读了这本书,颇有意思,又颇多感慨!这本书写了十个国学大师: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读着读着,便想起了陈忠实笔下的朱先生。 其实朱先生与他们并不相同:首先朱先生学识才情,比起他们,还是要差些;其次朱先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迷糊的章太炎、不谙世事的王国维、不通人情的陈寅恪和他比起来,差得太远。但我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朱先生的影子。 吴宓和朱先生都是关中人士,身上都有迂执淳朴之气;陈寅恪、王国维是一代大儒,朱先生有他们的清洁和狷介;读到章太炎长发披肩,穿着他独有的汉家和服,坐着马车回巡捕房,一路高歌“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的时候,突然想起朱先生一袭布衣,背着褡裢,夹着油纸伞,吟诵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热泪盈眶,一路独行的情景。朱先生不愿为官,不求名利,将编修县志作为自己的事业,陈寅恪、王国维、钱穆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兢兢业业地治学研究,独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书中的十个人,都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学而优则仕,如梁启超;他们不向权贵摧眉折腰,如刘文典;他们不愿与名人攀交情,如陈寅恪;他们十年寒窗,一朝天下闻,如钱穆;他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如王国维;他们慎独、自省,如吴宓;他们纵横政学两界,如章太炎;他们狂放不羁,却尊师重道,恪守孝道,如黄侃;他们无一例外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 这些年国学大热,其实这是必然。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总觉得西方的是优秀的,是文明的: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但到上了初中才能读懂文言文;我们习惯了过西方的各种节日,忘了还有传统的民族节日……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忘记了我们的身上还流淌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儒者的血液:介直、虚怀、内省、慎独、节制、铁骨铮铮、追求内心的完美…… 当岁月流转,世事变迁,西方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许多副产品的时候,我们便想起了祖先们留下的精神财产。因为只有这些才能带给我们充实,让我们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满足精神的需求。 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因为除了感官刺激,内容空洞无物。而中国的某些导演,除了拍一拍《黄金甲》这种明显带有低级趣味的乱伦片外,似乎找不出合适的题材。其实中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可以拍,年初看《赤壁》,很是高兴,虽然受不了林小姐的嗲,但她不说话的时候,还是透出一股典雅之气的。 如果哪天有个导演把这十个国学大师中的任一人的故事拍成电影,我一定买十张票去捧场! 黄侃一生结了九次婚,娶了两个女学生,为何还被人称作“国学大师”?黄侃(字季刚)亦是被时论称为民国学问界鼎鼎大名的“三大疯人”之一。我们且看看这三大怪杰的序次。老大章太炎,因为性格的落拓不羁,被黄兴、袁世凯笑骂“害了神经病”,而得了一个“章疯子”的绰号。老二刘师培,一生高调地提倡“三不生活方式”:衣履不要整洁、不要洗脸、也不要理发。只这一条就体现出他已俨然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文疯子了。年轻气盛的黄侃则成名于1911年的盛夏。他于某日午睡后行走于杨柳流苏的树荫间,忽然有了一种“大梦我先觉”的醍醐灌顶般的妙感。当年,冲淡平和的周作人先生,在谈起自己的同辈时,曾经以敬畏的语气提到了黄侃。周先生讲,如果要谈起北大的名人旧事,黄侃是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因为他不但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而且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某年的一个春夜,应该是日本的樱花散淡了清香的静美时分,黄侃读书上了瘾,膀胱间涌起一阵阵尿意,他都懒得去打理。后来,内急到了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张时分,紧张到黄侃都已经来不及跑去厕所了。谁知,太炎先生苦心为弟子而作的对联却暗藏了玄机。联中无意间嵌着。的“绝”、“命”、“黄”三字,即象征了黄季刚的寿命不永。黄侃的为人一向都是迷信谶语的。他展开寿联,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他的脸色骤然大变。